当前位置:网校一点通>初中历史 >   正文

《衣物的整理和收纳》教学反思(原创)

导读:


  《衣物的整理和收纳》教学反思(原创)
  利智学校张晓霞
  这节课选自培智《生活适应》七年级下册,是主题六中《家务料理》中的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知道叠衬衣的基本步骤。会进行衣物的简单收纳,培养学生在居家生活中,定期整理衣物,养成良好的家务料理习惯。
  一、围绕校级课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运用导入抓住学生的学习欲望,我是这样来做的: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羽绒服的三种叠法,一种是日常叠法,另外两种是回老家过年的叠法,现在已到了春天,又该进行换季衣物大整理啦,你看,有一家人已经行动起来,进行羽绒服的整理和收纳啦。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孩子来演示羽绒服的三种叠法。通过这种比赛的方法即巧妙的巩固了旧知,又唤醒了孩子们学习叠衣的兴趣,为新授叠衬衣打下良好的氛围。
  二、环环相扣创设情境,展开教学
  在整个教学中老师扮演“家政整理师”来分步讲解和示范操作步骤,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们在轻松快乐中学会了叠衣。在学生学习完叠衬衣的基本步骤后,创设情境为奇虎相当的两个“三口之家”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叠衣友谊赛,并为获胜家庭颁发奖品,让学生能感受到比赛的真实性和获胜后的幸福感。
  三、采用小技巧,化难为易
  在教学生反面折叠,拿衬衫袖子的一边往上折叠,折多少进去时,我为学生想出一个简单易行的小妙招,就是在往上折的时候借助A4纸大小的一本书放在肩背的中间位置量着来叠,这样折进去部分就比较合理啦,有效的降低了操作难度。
  在这一节课中,当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在这节课上,我采用异质分组法,如果采用同质分组法,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我们班现有11名学生,其中3人(曹靖轩、孟繁榕、陈燕飞)为A类生,在生活适应这一科学习能力较强,基本上能跟随每一步骤来独立完成相应的操作和活动任务,另外5人(王雨、张瑞、杨一帆、郑雨晨、韩一飞)为B类生,需在语言提示和简单的辅助下完成操作任务,还有3人(胡幕枫、吴一凡、花世缘)为C类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较短,理解和动手能力也较差,需采用语言提示和手把手等多种辅助手段来完成学习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我对学生实施了异质分组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但实施后感觉教学指导时有点费时,如果采用同质分组的话,估计会节省一些教学时间,教学分层可能也会更为明显。
  二、操作时每组选一代表操作,可能会更有利于组织教学。
  在课堂上,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给与了每个孩子参与叠衣的机会,同学们的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也比较气氛活跃。但与此同时,增加了老师个别辅导的时间,另外也比较容易乱。如果能每组选一代表演示的话,纪律方面可能会更好维持一些。
标签: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