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校一点通>初中历史 >   正文

怎样让知识“活”起来

导读:


  怎样让知识“活”起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刘楠楠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教育本来应该是在学生心中种下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但结果往往变成了知识化石,不曾有一点活力。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一旦有要求再把它们“倒出来”,我们应该让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也就是让知识真正的“活”起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一、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而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展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哪些知识点不会我们就应该教哪些知识点,而且需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促进知识的掌握,应用,所以读懂学生是备课的首要任务。读懂学生就是读懂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读懂学生已知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思维习惯。读懂学生未知的知识架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衔接,思维发展的方向与程度。老师不应该站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去想象学生,而是应该在备课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已经达到什么程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应该提升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要有把尺,衡量学生,更衡量自己。例如:在教授《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如运算定律的表达,但学生还不明白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什么情况下用字母表示数,哪些数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些知识的学习又为后面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备教材,找出知识的交集点。知识交集点就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发展点,意义联系的地方。其实,这里就是需要教师找到教材中知识的迁移点,怎样使学生有效地正迁移又不受负迁移的影响。学习《圆的面积》时,就是把前面的转化思想再应用到本节课,对后面《圆柱的体积》的学习同样受用。
  在备课过程中,要预设学生的困难点,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更好,注意学生的典型错误,或者故意为学生制造容易出错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探究,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从细节入手,多观察、倾听、思考,蹲下身来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困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加工。现在各科的学习都凸显出“大情境化”的特点,这就要求知识的学习必须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但是,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建立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情境的创设问题一定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而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
  四、分享交流,在碰撞中发展思维。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1.个人展示。出声表达,大胆交流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我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们也总是兴趣高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几种方法的对比下总结出一种更为简单的办法来。2.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轻松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能较大程度的发挥集体互助力量。前几天,我正在学习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中他把“分享交流”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充分交流,互帮互助,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价值,让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五、总结、评价、反馈
  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该有相应的评价做保障。“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是我们上学年一直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也由开始的不理解体会到了尝试之后的欣喜。以往都是教师来判断学生学的怎么样,有了评价标准之后,学生也能对自己进行评价,针对不足之处及时作出调整,学习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除了以上措施促使学生的知识“活”起来,教师让教学教法活起来也非常重要,但“随便教”可不是“活”起来,这是需要一定的教学基础的。
  刚参加工作时,心高气傲,总认为自己堂堂一个大学生怎么会教不好那些初中的孩子们。进到学校以后,校长没有给我安排课,只安排我跟着一个副校长学习,听课。副校长叫邢战丽,是金水区名师,也是一位老教师,她对待学生很严厉,学生们都特别怕她,在她的课上从不敢造次,奇怪的是她也从不在课堂上发脾气,可能这就是不怒自威吧。邢老师要求我每天跟着她听课,虽然不上课但必须每天写教案,教案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有一定的模板。先是情景导入,再是新知探索,最后是基础巩固和拓展提高。年轻气盛的我认为教无定法,不应该这样规定教案的写法。邢老师也不解释但态度强硬,说:“教案必须这样写,以后你会明白的。”如今我参加工作已有十多年了,也终于明白了邢老师的良苦用心。前期的这些看似刻板的工作其实是在打扎实自己教学教法上的基本功,,只有基础扎实了,方向,框架都对,才能更好地钻研教材,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地理解教育内涵,灵活变通,否则就是拿学生当试验品,误人子弟。
  社会在变化,人也有不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但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我们只有真正理解教育的目的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标签: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