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校一点通>高中生物 >   正文

带着历史好奇心来学生物

导读:

带着历史好奇心来学生物

虽然当了十多年的生物学教师,但学生时代尤其是高中时期我最喜欢的学科却是历史。我喜欢读历史教材中那些以小字部分呈现的人物故事、事件缘由,闲暇之余会在时间轴上去比较同一年代发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以及前后年代大事之间的联系。

不得不承认,有些看似久远的爱好,即便在种种人生选择之后会慢慢淡化,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未来的思维和习惯,比如对学习的感悟。

学习,我认为应该遵循“剥洋葱般”层层深入的逻辑去探索知识,而不能只是从结果角度纯粹分解消化知识。刚踏上讲台的时候我并不这么想,那几年自己是一直在后者层面冥思苦想,但不知从哪一刻开始,突然就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比如,介绍着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我会好奇,把微观世界呈现到人类面前的显微技术,经历了怎么的改进历程?推演着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我会困惑,该有多超前的思维才会让他的理论要尘封近40年?绘制着细胞分裂图示,我会思考,从发现细胞到明晰细胞的两类分裂过程,都有哪些人做了哪些贡献?分析着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论,我会纳闷,为什么他没有继续通过实验寻找“转化因子”?……这一切,只有从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能找到答案。

所以,学习一门学科,除了认识、掌握和应用该学科的系统知识外,还应该去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这样,我们可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下去理解科学研究的设计思路,感受它的独有魅力和不易过程,体验技术发展、学科交叉、乃至人文环境对社会整体认知提高所起到的作用。

回归到近期的课堂教学中,我想谈谈关于减数分裂的教学设计。这是整个高中三年的难点之一,学习它之前,学生拥有的基础是已经模糊了印象的有丝分裂过程,已经大致明白核心要义的遗传定律。教材的章节过渡处理我觉得非常好,从看不到的“遗传因子”到看得到的实体存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可能是认为学生有了有丝分裂的基础,第二章关于减数分裂的教材介绍还是偏于知识化。注意到减数分裂猜想的提出跟孟德尔差不多同时代,减数分裂的学习又是以已知有丝分裂过程为前提,我还是觉得应该把研究细胞分裂的大概历史进行适当概括补充。于是,从细胞的发现、命名,细胞分裂的观测,细胞核在分裂中的作用,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发现命名,有丝分裂的观察及特点等,以时间轴的方式进行了简要补充,最后由亲子代染色体的稳定引出对配子形成过程的质疑,衔接上教材中的史料及预言,提出减数分裂。

虽然上面的史料补充占用了一部分时间,也不会在考试题目中出现,但在我看来这样串起来的历史事件,能保持思维的连贯性,有助于知识内容的识记。

下周要进行第二课时的学习,探索的效果,还是要在后续的课堂和课下征求学生的意见反馈。我坚信,带着历史好奇心来学生物,会让生物学科的趣味性更强。

标签: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