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校一点通>高中语文 >   正文

还在比喻、比拟傻傻分不清楚?

导读:

辨析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1、比喻的种类:
(1)明喻。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且比喻词—般是“像”“仿佛”等。
【示例】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高尔基《海燕》)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两者之间用“是”“就是”“成了”、“变成”等比喻词连接的一种比喻。
【示例】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茅盾《白杨礼赞》)
暗喻还有以下几种变体: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示例】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正如)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②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示例】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感情比作潮水)
③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示例】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借喻是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
【示例】叶修开着火车冲到那坐标时,看到了苏沐橙守着一个圣诞小偷,却没有去攻击。(《全职高手》)(火车指圣诞小偷的群体,体现了多、声势浩大的特征)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2、比喻的作用:
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3、答题范式:(切记联系文章内容)
分析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所突出特征,综述其好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示例: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例句: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这个句子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的轻柔情;用“情人的密语”来比喻海浪的甜美;用“落花飘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二)比拟:
1、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拟人一定归于比拟。
【示例】(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徐海东《奠基礼》)比喻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比喻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杨朔《金字塔夜月》)比拟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臧克家《胜利的狂飚》)比拟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2、比拟的种类:
(1)拟物
【示例】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而是认得上乘法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阿不都热西提《女拖拉机手》)

(2)拟人
【示例】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3、比拟的作用
①表达作者的感情色彩。
②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③使语言风趣幽默,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

(三)夸张
1、夸张的分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示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示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示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2、夸张的作用
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
②鲜明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
③生动开朗,幽默风趣。

(四)对偶
1、对偶的概念: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2、对偶的分类:
(1)形式上:
①单句对偶【示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坟对联)
②偶句对偶【示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
③多句对偶【示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④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示例】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2)内容上:
①正对偶【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反对偶【示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对偶的作用:
①句式整齐,音乐感强。
②表意凝练,具警策之美。
③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4、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五)排比
1、排比的概念: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构成的语言艺术形式。

2、排比的作用:
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
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
③造成气势,增强表现力。
④层递还能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

(六)反问:
反问的作用:
①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②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③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④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七)设问:
1、设问的形式:
(1)一问一答: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
【示例】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2)几问一答: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示例】她像一只轻捷的小鸟一样飞走了。她刚一走,我就后悔了。晚上,校门口——这不明明是约会吗?万一让人看见了还讲得清楚?她怎么敢?到底有什么事呢?对了,一定是想把那张照片要回去,可是照片还在吕宏手里哩!(张抗抗《夏》)
(3)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2、设问的作用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
②引起读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③辅助反应思维过程,起到理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
④在文章的段落与段落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层层递进。

(八)反语:
1、反语的概念: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
内容